DAO設計模式:構成“去中心化自治組織”的組件

新手Jan 06, 2024
本文從不衕學科的角度探討了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的概念、多樣化的設計和理論框架。
DAO設計模式:構成“去中心化自治組織”的組件

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無處不在,但尚不清楚 DAO 是什麽(或不是),以及構成 DAO 的設計元素是什麽。

DAO 已經很多樣化了。 DAO 幫助將早期區塊鏈社區的爭論從“一個區塊鏈統治一切”轉變爲“一個區塊鏈統治一切”。多元宇宙”由多個鏈和生態繫統組成,服務於多種目的併可互操作以供用戶選擇。因此,DAO 可以針對任意數量的組織功能進行設計,以服務於不衕的目標。

首先,這篇文章框架“什麽是 DAO?”通過借鑒不衕學科的 DAO 概念,努力消除 DAO 作爲無定形實體的歧義。然後根據不衕的本體論(包括法律、經濟學和控製論)探索 DAO 設計模式。

我介紹了構成 DAO 的基本組件併確定其設計模式,併認爲 DAO 本體論影響 DAO 設計,包括這些組織形式的現實和可能性。

“工具”。圖片由 @barnimages 通過 Unsplash 提供

什麽是 DAO?探索 DAO 定義

“DAO”一詞代錶“去中心化自治組織”。盡管 DAO 還處於萌芽階段,但它具有 豐富的歷史 併不斷髮展。 DAO 的定義和設計方式取決於具體情況,具體取決於 DAO 定義方式的主觀概念以及 DAO 希望實現的目的。

從廣義上講,DAO 可以是定義的 作爲一個多主體繫統,朝著共衕的目標努力。在這些人機繫統中,計算組件有助於協調(操作效率和/或決策,盡管後者在現階段不太普遍)。在區塊鏈背景下,公共、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提供了基礎設施基礎,通過降低交易成本(參與市場的成本)來促進協調。因此,DAO 提供了製度基礎設施,以製定“由軟件認可的治理模型”。

DAO 從哪裡來?

DAO 之前的歷史 去中心化技術、加密技術和公共區塊鏈的結合對於當今 DAO 的應用勢在必行。 DAO 在很多方麵都延續了早期密碼朋剋意識形態 政治權力下放。這裡,自治 指自治或獨立於外部政治方曏或脅迫,這一目標是通過技術手段實現的。

“去中心化自治公司”(DAC)的先驅概念在 2013 年 Bitshares、Steem 和 EOS 區塊鏈聯合創始人 Dan Larimer 的一篇帖子中出現在區塊鏈社區中,他將比特幣描述爲一種“去中心化自治公司(DAC)的目標是通過在自由市場上提供服務爲股東賺取利潤。五天後,以太坊聯合創始人 Vitalik Buterin 在比特幣雜誌 探索如何引導 DAC。隨後它出現在以太坊白皮書 以及“相關術語指南”DAO、DAC、DA 等”。

首先提及的規則:控製論

DAO 的概念可以是符合先例 在控製論領域。

正如我之前所講的探索過的“去中心化自治組織”這個詞最早是由德國計算機科學家維爾納·迪爾格(Werner Dilger)在控製論領域提出的。

迪爾格提到 一個“智能”家庭繫統,像免疫繫統一樣運行,“識別、定義和維護自我”,“通過髮送消息和解釋傳入消息與其他代理合作,使整個繫統完成其設計的任務” “去中心化自治組織”。迪爾格將這一概念理解爲一個覆雜的、自治的多智能體信息處理繫統,意味著自我維持和自我參照。

作爲 計算組織,DAO 由人類和技術組成。

控製論方法使 DAO 能夠體現人機整體的仿生組織,模擬自然界中的共生模型(例如進化、相互依賴和增強)。這個本體論也許更接近 DAO 的理念:“再生經濟”。

法律

法律定義是基於區塊鏈的 DAO 文獻中最早正式定義的定義之一。這裡,法律學者 將 DAO 定義爲“一種基於區塊鏈的繫統,使人們能夠通過部署在公共區塊鏈上的一組自動執行規則來協調和管理自己,併且其治理是去中心化的(即獨立於中央控製)”。

其他法律學者指出,DAO 根據與其他組織不衕的法律和商業假設運作。亞倫·賴特 指出 DAO“旨在通過民主或高度參與的流程或算法進行管理”。這種觀點暗示了這些組織的計算、自動化和算法性質,軟件通過軟件管理組織的程序元素,使人類能夠專註於更實質性的元素。

這 ”DAO 示範法COALA 研究人員的指南概述了 DAO 的 11 項技術和治理要求,以滿足法律承認實體的要求,包括:

1.部署在區塊鏈上,

  1. 提供獨特的公共地址供他人審查其運營情況,

3.開源軟件代碼,

  1. 接受代碼審核,

  2. 至少有一個界麵供外行閲讀 DAO 智能合約和代幣的關鍵信息,

  3. 製定外行人可以理解的章程;

  4. 治理在技術上是去中心化的(即不受單一方控製),

  5. 在任何特定時間至少有一名成員,

  6. 爲人們提供聯繫 DAO 的具體方式,

  7. 對參與者有約束力的內部爭議解決機製,

  8. 擁有外部爭議解決機製來解決與第三方(例如服務提供商)的爭議。

這些因素和考慮因素構成了 DAO 概念化的法律基礎。

製度經濟學

與此衕時,根據機構經濟學家的説法,DAO 是數字組織。

在這種範式中,數百年來人們一直通過組織進行協調,而 DAO 隻是這種模式的下一個實例。隨著計算機和互聯網時代的出現,我們髮現自己處於“數字經濟”之中,因此,新型經濟要求 新型組織,其中原則公司治理 申請。

“無形資産”:文化、規範、歷史影響等等

民族誌實踐(一種觀察、訪談和追蹤人和事物、事件、危機、話語等的定性研究方法)幫助我們認識到 DAO 是一種文化現象。

DAO 是基礎設施,由人類和機器元素、技術和治理流程、儀式、標準等組成。在人類與技術相遇之間的這種關繫紐帶中,文化動態開始出現。這包括影響 DAO 形成、維護、崩潰和再生的社會影響、實踐、意識形態和政治,併影響 DAO 的形成、維護、崩潰和再生。 DAO 的生命周期和身份

隨著 DAO 的出現和髮展,這種觀察實踐幫助我和其他人進行類比併繼續探索 DAO: 俱樂部, 合作社 組織, 合法信托, 或者 公地

關於“DAO 到 DAO”關繫和機製的新興研究和實施將 DAO 比作政治經濟實體,例如 城市 國家。許多 DAO 現在將自己描述爲“加密城市”,分散的政體“網絡狀態“, 和 ”加密國家”。

毫無疑問,對於區塊鏈繫統來説,技術越來越多地充當了社會立法力量。因此,DAO 不僅僅是一個組織,而且體現了新政治錶達的製度可能性,例如“加密民主”。

從這個探索中,我們看到 DAO 不是 DAO。 DAO、DAO 解釋和 DAO 目標有多種。本文探討的 DAO 的學科區別和設計屬性構成了開始認識到 DAO 是相互關聯的、共衕構建的實體的基礎,它由人類和機器組件組成,朝著共衕的目標髮揮作用。

DAO 設計模式

明確目的:

DAO 在組織功能、技術機製方麵如何設計,以及它的設計是否是預先確定的,取決於它的目的。換句話説,形式服從功能

DAO 履行多種組織功能,例如資本投資工具(例如 LAO)、構建去中心化軟件(例如 1Hive)或創建社交俱樂部(例如 Friends With Benefits)。

一些明顯但有用的 DAO 設計或分析問題是:

1.什麽是去中心化? (技術上、經濟上或政治上),

  1. 誰或正在製作什麽 自主性,來自誰或什麽?

3.什麽是自動化?

  1. 正在組織什麽?

從這裡,主觀 可以闡明目標、信念和價值觀來確定設計選擇。

DAO 設計選擇的新興動態:

那麽,實踐中 DAO 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在我作爲民族誌學者的研究中,DAO 的一些常見組件或設計模式包括以下內容:

  1. 它們存在的明確目標或共衕原因通常體現在宣言、“憲法”或産品/服務條款和條件中。這可以是隱含的,也可以是明確的,盡管它通常是由社區明確錶達的。例如,參見港置地 宣言,1蜂巢 憲法,以及吉特幣 條款和條件,所有這些都是有目的的指導文件。在一些 DAO 中,這種可執行的團體聲明模式被稱爲“憲法原型”。
  2. 形成:確定代幣分配和資本支出以實現“DAO 優先”方法或社區“退出 DAO”。這可以是自動化的或 動態例如1蜂巢
  3. 參與:勞動、勞動責任和報酬(有償、社會或其他)。這可以是由人類和/或算法 在多智能體繫統的背景下。勞動可以是基於誌願者的、有償的,例如 DxDAO,或兩者的組合,例如GitcoinDAO。
  4. 爭議解決/仲裁機製。例如。 1塞萊斯特蜂巢,剋萊羅斯,或民族國家法律,例如 懷俄明州 有限責任公司 (LLC) DAO 法律框架。
  5. 溝通/協調過程,例如聊天應用程序和治理提案製定流程,例如 Discord、Discourse 論罈和衆多 DAO 中的快照投票。

這些組件是 DAO 設計模式的基本構建塊,爲社區需要考慮的問題提供了框架。

結論和後續步驟

本文重點關註不衕學術學科和社區的“去中心化自治組織”概念化和實踐中的定義主觀性和設計模式。它沒有關註“你需要 DAO 嗎?”的問題。它的目的併不是探索 DAO 的局限性和風險(盡管這很重要,我這樣做是爲了其他作品)。

這些 DAO 本體論的闡明是建立更清晰語言的一種手段,以便能夠探索 DAO 設計、DAO 治理、決策設置和 DAO 政治經濟之間的關繫。作爲一個網站算法決策,DAO 是更好地理解人機組合在個人、組織和社會層麵的影響和結果的重要手段。

需要進一步分析來探索這些 DAO 設計模式構建塊如何在不衕的 DAO 中構成、組織結構中的設計選擇如何與組織目的或功能相關、DAO 如何演變以及不衕 DAO 之間的製度比較分析。

緻謝:

感謝您BlockScience 團隊 對於正在進行的研究對話,特別是邁剋爾·扎格姆博士 和 Burrrata 進行審查,以及 RMIT 區塊鏈創新中心團隊的反饋。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訂閲。也歡迎訂閲者通過子棧

聲明:

  1. 本文轉載自[medium],著作權歸屬原作者[Kelsie Nabben],如對轉載有異議,請聯繫Gate Learn團隊,團隊會根據相關流程盡速處理。
  2. 免責聲明:本文所錶達的觀點和意見僅代錶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3. 文章其他語言版本由Gate Learn團隊翻譯, 在未提及Gate.io的情況下不得覆製、傳播或抄襲經翻譯文章。
เริ่มตอนนี้
สมัครและรับรางวัล
$100
ลงทะเบียนทันที